2016台北雙年展-簡單的首篇



若要談起展覽對於大部分台灣人的認知,大概就是給自己一個藉口約個喜歡的女孩子約會,或是找個可以打卡顯示自己文化優越感的地點,不過或許是前陣子那篇展覽的文章寫得過理想,所以這陣子都會有朋友私下或是當面問我到底台灣有沒有值得一看的展覽? 其實這陣子有台灣最具指標性意義的當代藝術展覽,就是所謂的台北雙年展,並且因為今年是北美館的二十年紀念,所以官方對於這次的展覽自然是特別在乎。

我想大多數的人並不清楚甚麼叫做雙年展,事實上雙年展是一個美術館最具藝術高度意義的展覽,顧名思義是兩年一次的展覽,這種雙年展當中最有名也最具高度的就是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雖然台北雙年展在國際上並不是擁有多大地位的展覽,不過對於台灣或是亞洲來說,台北雙年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和地位,而這次的雙年展也已經在9/10開始了,齋主在正式開幕之後找了幾次的機會把展覽看了差不多,除了那些有一定長度的錄像以外,大致上都看了一次。齋主雖然跟藝術圈沒有任何關係,但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本來就會希望將這類的藝術作品能多被社會大眾所注意,因此當我打算做第三季的藝術影片的時候,就有打算在台北雙年展開始的時候,來簡單寫幾篇文章聊一聊所謂的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自從後現代的開始之後,就變成甚麼奇奇怪怪的東西都可以是一種藝術的表現了,不同於現代藝術時那些藝術家還帶有一些左派浪漫的色彩,當年那些現代主義藝術家都嘗試著為社會歷史文化找一個真正的答案,但到了當代藝術之後,藝術就不單單是藝術,而是將其他領域的知識一一帶入了美術館當中,特別是哲學、環保和社會學領域,時常就會看到某個藝術家為了關心社會議題,所以就拍攝了許多都更時的照片和一些影像紀錄或是文字記錄,說真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研究素材最後就成了藝術品之一,再不然就是為了關心地球的環保或是汙染,所以這些藝術家就去汙染特別嚴重的地方拍了一拍那些垃圾亂丟的海灘或是汙染特別嚴重的池塘,之後在這些照片旁邊放一隻北極熊的公仔,最後就成了另一件作品,但這些展品其實本質上早就遠離了藝術(雖然我也無法定義藝術是甚麼),不過是在後現代主義的保護傘下面活著罷了。

前陣子與一個創作者朋友聊天,我們那陣子正在為五月天為什麼創作不出新的歌而討論著,我們聊到其實創作分成兩種,一種是用腦的創作者,另一種則是使用心去創作的。我們先聊聊所謂的用心創作,其實說白了就是延續自己的情緒和心智,用很自然的方式去延伸內心的感受,所以最後創作出來的作品會非常具有感受性,這類的作品不太需要了解太多知識就可以擁有很棒的感覺,甚至在那之後或許也可以普出屬於自己的想法或是心得。而另一種則是用腦創作,這就是當前藝術作品最大的問題,他們總是希望將其他領域的知識,奸巧的使用符號學或是心理學把其他資訊藏在裡面,創作者那怕本身再笨,都還是可以把他們想要隱藏的知識包裝在一個藝術作品當中,或許看起來其實是個若有似無或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但無論怎樣當代的藝術創作者也都還是活在所謂作者已死的另一個保護傘下面,換言之就是當創作者怎樣創作都會在那些與美術場域結構掛鉤的藝評人筆下寫出一篇幾萬字的文章,然後其中滿滿的專有名詞掉書袋,最後就變成看不懂的人真的看不懂,另一種看不懂的人裝做自己看得懂,於是大家就在這樣和樂融融的氛圍中,結束了藝術的宴會,但最後大眾有得到甚麼嗎?

優秀的創作不單單只是靠著腦袋或是心去創作,而是要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奇妙的平衡點,某一天當藝評人收起他們那副掉書袋的嘴臉,同時觀眾也在做前面駐足良久的時候,或許就多少獲得了成功。現代美術館的問題其實就在這邊,充斥著太多用腦的作品,那些知識的廣度那怕是找專家中的專家都未必可以真正的說出些甚麼,尤其有很多藝術家喜歡找的哲學意涵是非常冷門的,似乎整個圈子的意義就在於不要讓其他人了解藝術在做甚麼,那不禁要問如果投資在藝術是為了讓優秀得創作者帶領整個文化圈往前走,但是在沒有人真正看懂的情況下請問這樣的創作又有甚麼意義呢?

齋主有計畫寫幾篇關於雙年展的文章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有興趣的朋友請繼續關注蠹酸齋
2016台北雙年展-簡單的首篇 2016台北雙年展-簡單的首篇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9:30 Rating: 5

3 則留言:

  1. 慘..多寫個幾篇就洩氣了..
    這種沒有脈絡又含糊的評論不如不寫
    幾個建議與疑問

    1.如果你的結論是看不懂的作品沒有價值,是否所有藝術家都去做大家看得懂的作品就好?但如果是大家都懂的事情,那為何要做?作品的價值又在哪裡?又要如何"帶領文化圈往前走"?

    2.確實當代藝術有欣賞門檻,觀眾得經過努力後才能欣賞與批評,但如果只是你看不懂就批評沒人真正看得懂,那有點廢。就像是:一個沒有科學基礎訓練的人,拿著科學期刊批評量子力學沒有意義。

    3.如果你知道當代藝術問題跟後現代哲學問題密切,怎麼還會拿"心"和"腦"這種二元對立的方法做無效的批評?到底什麼是心什麼是腦阿,我好困惑,是說觀眾在感受的時候只要用心不用腦嗎。

    多讀點書,不要浪費讀者時間。

    (想看你批評當代科學無用)

    回覆刪除
  2. 慘..多寫個幾篇就洩氣了..
    這種沒有脈絡又含糊的評論不如不寫
    幾個建議與疑問

    1.如果你的結論是看不懂的作品沒有價值,是否所有藝術家都去做大家看得懂的作品就好?但如果是大家都懂的事情,那為何要做?作品的價值又在哪裡?又要如何"帶領文化圈往前走"?

    2.確實當代藝術有欣賞門檻,觀眾得經過努力後才能欣賞與批評,但如果只是你看不懂就批評沒人真正看得懂,那有點廢。就像是:一個沒有科學基礎訓練的人,拿著科學期刊批評量子力學沒有意義。

    3.如果你知道當代藝術問題跟後現代哲學問題密切,怎麼還會拿"心"和"腦"這種二元對立的方法做無效的批評?到底什麼是心什麼是腦阿,我好困惑,是說觀眾在感受的時候只要用心不用腦嗎。

    多讀點書,不要浪費讀者時間。

    (想看你批評當代科學無用)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這個文章講得對也講得不對,論點會因為切入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比如已經濟學角度來看是有限的錢買到CP值最高的產品的計算組合,但媒體上的理財專家講的可能是讓你脫離貧窮的超值買法.
    一個是理性的注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的資本運用,需要的才要.人的各種不理性的慾望被放在一旁,看不見得手不包含人性
    一個在接受了人性慾望的情況下追求更多的慾望滿足,其實誘使了更多的消費與資源流動

    一個好像很民粹,偽科學.一個學術結構完整,但卻沒辦法預測理解因人性貪婪引發的金融海嘯.誰說的是對的?

    藝術是種心智活動應該是每個教科書(至少入門的)都會出現的講法,如果講個話都要拉出完整的學術專詞.研究論,那叫寫論文或學術研討.如果要像樓上的講這麼清晰那就從美學著手,討論藝術美感是是經驗主義者說的主觀感受還是夏夫茲伯里的內在感官說,是狄德羅的美在關係說,還是康德的審美判斷對象,還是黑格爾絕對精神...還沒講到當代藝術可能就一堆人搞不懂了.因為藝術的確是歷經久遠歷史累積出來的文化,的確要懂有知識門檻,但也無法否定沒有知識就不能以主觀感受.畢竟如筆者說的作者已死的文本開放性已成為主流,藝術圈的人有其專業但也無法獨斷,不然就回到沙龍時代的層級論建立不受任何凡民干擾的藝術世界就好.

    而網路具有公共廣場的場域性質適合大家暢所欲言,概念大家能看懂就很OK了,沒必要這麼要求

    我覺得筆者雖不是藝術圈的人,但觀察力很敏銳,洞察到一些藝術圈的痛點.如果再多加研究觀察一定很不錯.身為藝術圈的一份子的我很期待接下來的文章

    回覆刪除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