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的文科教育



齋主還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那年我正要上高二,就聽到學校開始訪談學生到底要念文組還是要念理組,拜託那時候才幾歲,怎麼會懂這兩個的差異是甚麼? 那怕是今天我還是覺得有很多知識領域的東西是共通的。總之那時的我毅然決然選了理組,總覺得好像比較是個熱門的東西,好像選了文組就沒有狗屁用處,而當時感覺好像都是數學物理等等科目處理不來的人才會去念文組,於是整個社會從文化上就不重視所謂的文科教育,直到今天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文科生抱之歧視,但實際情況是如何?

回想看看我們的中文課或是歷史課是怎樣教授知識的,中文課可能做法太簡單就是教一些名言佳句,然後考默寫或是用根本莫名其妙的方式去揣測作者的心思是甚麼,然後可悲的是竟然還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在這個後現代的年代「作者已死」早就成為學術主流的情況下,我們竟然還要去猜測當年詩句有沒有甚麼隱晦,而且所謂的猜測也不是申論題,而是有著絕對答案的選擇題,就這樣僵化的文學思想進入我們的腦袋。考作文的時候只要熟加運用幾個基本公式和字詞,有機會的話再把政治正確的東西多放一點,分數一定高。

所謂的歷史更是蠢到不知道該說甚麼,考試的題目就是蠢到問所謂的二次鴉片戰爭到底是哪一年,重點是就算知道1860年又如何呢? 歷史的重點在於是否有建立時代立體感的能力,美國那一年選出了林肯當了總統,南北戰爭就要開打了,北大西洋海底電纜也正好鋪到一半,在倫敦那一側正好有著馬克思正在努力寫著資本論,而海峽的另一岸福樓拜正在為了自己那本名作包法利夫人而打著官司,同時拿破崙三世當了皇帝,正在對巴黎作著一些都市建設,同時內閣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因為他們在攻打台灣的時候沒有順利的獲得勝利,因此內閣下台,而台灣依然是個荒蕪之地,充其量對大清來說只是個戰略小型基地,那個年代中大清依然是全世界都認為的超級強國,東北方的一個小島國日本在七年前被美國人的黑船撞破了鎖國,而這一年日本已經大政奉還,明治維新正要開始。以上這段不過就是簡單的討論討論甚麼叫做歷史,甚至沒有進入到所謂歷史真正要的假設性思考裡面,就已經是如此困難的領域了。

談到這裡可能開始有人會想要問說為什麼教育制度不這樣教授文科的知識?這問題待簡單了,因為要負擔這樣教育水準的成本太高,作文本身不是應用端的問題,很多寫作的根本是藝術性質問題,因此根本無法用所謂的公式化或是制度去傳授這類的知識,因為一但有了框架就不可能要求學生用新的方式來寫文章,也不可能會成就為新的藝術作品。若是談論到歷史教育的話那就更為困難,南北戰爭的意義、北大西洋電纜對世界通訊的重要性,甚至到拿破崙三世後來為什麼不得不打普法戰爭等等都不是能夠在短短幾堂課裡面講完的事情,而我不過是抓一個1860年來聊而已,這世界上有太多重要的年代,敢問我們是否真的有辦法把重要的時代全部教過一次? 這在時數上是不可能,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也是不可能的,要學的東西太多,包含科技史、器物史甚至到思想史等等都必須了解才有機會建立一個這樣立體的世界觀。

相較於文科這種需要長期累積之後才會有突發猛進式的知識來說,理組的學問卻是只要簡單投資就能看到回報的科目,像是數學和物理兩科來說他們的學習曲線就容易得多,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學會加減乘除,要如何判斷是否有學會只要透過單純的考試就可以測驗出來,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測驗學生是否懂得分析普法戰爭的前因後果作一個完整解說,這東西就難如登天了。在歷史這個科目來說,無論拿出再簡單的歷史來說都困難多了,但數學物理這種科目只有到非常頂尖的知識才會遇到這樣的難度,前面學習的過程已經有一個很完美的軌道,在訓練得當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連思考都不用就可以解題,而這就是台灣目前的做法,非常便宜又有利潤的方向。

換言之,要培養出頂尖的文科人才比頂尖的理科人才貴太多了,對任何一個經濟學家或是社會學家來說,他們要懂得領域實在太多太廣,可能從哲學、法律、政治、經濟、統計、社會甚至還必須要修習文學才有辦法完整建立自己的學說,也才有機會立足在學術界,沒有辦法單單靠任何一門頂尖的領域就能站穩自己的腳步,只因為這些學說全部都是環環相扣。當我們想要成為物理學家時,需要精通的多半就是數學和物理兩個科目,雖然這兩個科目非常的深奧,但我們反過來以工廠的思維來想想看就知道投資在生產物理學家的難度比經濟學家或是社會學家來的低,也因此這世界上有著一大狗票的物理學家,但提到經濟學家的時候都一定是最頂尖的才會被人拿出來提,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不可能只念數學物理,很多頂尖的物理學家也是去念哲學、藝術或是文學才突破那層禁錮,就像愛因斯坦跑去念康德的著作一樣。

既然文組的本事這麼高,那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薪水卻這麼低? 這問題不難回答,因為如果不是頂尖的文組就沒有任何價值,頂尖文組人士式創建制度的人,他們有能力把制度或是規則給譜寫出來,讓一個權力場域或是社會服從在一套規則之下,這套規則必須兼顧各方的意見等等,必須是一套通用的規定,因此通常文組的人只能存活那些最頂尖的,像是杭亭頓或是薩伊德這種才有機會成為對立的一方之霸。

所以回到台灣的問題上,如果台灣本身的文化就不會自然生產出高級的文組頂尖人士,那這樣會發生甚麼問題? 首先讓我們了解看看所謂文組的頂尖人士有哪些? 文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等,文學家與藝術家是整體文明前進的必須者,社會上所有的思想都有賴他們發想,而經濟學家是大型公司以上必備的人才,他們需要的遠比單純的財務來得複雜,而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則是左右意識形態的重要人士,我剛剛提了很多,但問題是都必須是頂尖的水準才有能力做到我所說的這些事情。想想台灣其實沒有多少這種的頂尖人才,我們的頂尖人才都跑去當醫師或是工程師了,讓台灣的在那些方面的生產力量幾乎是世界頂尖中的頂尖,但問題是等到技術發展到了瓶頸,整體社會就會進入停滯狀態,問題又是甚麼?

台灣的人文思想教育教得太少,導致當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面臨到了轉型的困難,因為沒人懂得甚麼叫做人文中的精神價值,也沒有人理解為什麼寶可夢會大紅,大紅的原因不是甚麼程式上的特殊寫法,而是經營那些無形的寶可夢角色,那需要大量的故事文本還有視覺藝術的心理學才有辦法創造那麼多的角色,並且每一隻都有能夠單獨作戰的能力,這是台灣的教育體系當中無法教育學生的部分,我們總是太在乎那些「實際」的東西,反而忽略掉很多「無形」的價值。

每次聊到這類話題的時候都不得不回到我們學校的課堂上面,我們從小就沒有被教導如何用心好好的去感受那些文章中的情緒,有些人死了親友或是戀人時他們寫出的悲痛文字,或是當他們見到此生的愛,他們又是怎樣歌頌這個美人,再者當我們聽著音樂時,又何曾有過老師認真的告訴我們每個小節所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美術課的時候到底老師想要放手讓大家作,還是要做出跟老師一樣的東西才能及格? 說到底我們的教育太過中心化思想了。

中心化思想是後發型國家要擺脫貧窮最快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教導學生所謂的正確答案是甚麼,中間過程則是被放在一個幾乎被忽略的位階上,這種做法可以讓整體社會在短時間之內擁有大量「可用」的人才,但這些人才只能循著其他文明已經走過的道路走,而且因為訓練有素所以可以走得非常迅速和安全,但是這種可用之才卻對於開闢新的道路非常的困難,因為他們缺乏過去得到答案的過程,那些過程當中的經驗可以克服許多眼前的困難。這也是為為什麼台灣目前會處於經濟停滯的狀態,不過是因為台灣的擁有創意或是創新的人才多半在求學過程當中這些天賦就被磨滅了。

我要提的答案就是去中心化的文科教育,文科教育不是理性科學,不會有任何的標準答案,要培養的不是讓每個學生把東西背得滾瓜爛熟,然後考題考得全部都是考那些只要努力背熟就可以考高分,這樣與文科教育的根本早就背道而馳。文科教育的極限在無限的可能,並且所有的推論和學術都屬於不可證偽,需要進行的教育是教導思考並考慮更多的事實推論出新的思考論述,這才是真正應該要進行的文科教育,在不強調標準答案的情況下,開放所有可能性的答案寫在考卷上。

不是說文組教育就一定比理組教育好,而是這社會不能沒有任何頂尖的人選擇念文組,但現在想一想這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要逼所有人都這樣想,甚至從家庭中媽媽對於子女的夢想,在台灣很多都是成為醫師或是台積電工程師,我從沒有遇過想要成為作家或是藝術家的,因為從小就被這個社會給打壓,而社會也是因為台灣搞了對於高科技產業的計劃經濟,就這塊計畫用到了今天,甚至沒有辦法繼續套用的時候,公司咬著台灣不敢放,人民搶著進去領錢,這就是台灣的文科教育現況,然後不會有優秀人才敢於投入到這個產業中,只因為從源頭開始就不重視,進而被完全的打壓和忽略。



淺談台灣的文科教育 淺談台灣的文科教育 Reviewed by 子迂 on 凌晨1:28 Rating: 5

6 則留言:

  1. 『相較於文科這種需要長期累積才會有突發猛進式的知識來說,理組的學問卻是只要簡單投資就能看到回報的科目,像是數學和物理兩科來說,他們學習曲線就容易得多,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學會加減乘除,要如何判斷是否有學會,只要透過單純的考試就能測試出來,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測驗學生是否懂得分析普法戰爭的前因後果作一個完整解說,這東西就難如登天了。』

    身為一名資工系學生實在是不能同意此高論,不信叫原PO來讀讀線性代數在幹啥?交大的莊重老師也說大學數學不像國高中數學一樣能「用小聰明」就能考好,你要把定義搞懂定理並利用它去證明。這在在顯示出數學不是門簡單投資就能看到的回報的科目。

    另,加減乘除是國小低年級教材,哪一國國小教材分析普法戰爭?

    回覆刪除
    回覆
    1. 線性代數還好吧,試試實分析或近世代數

      刪除
    2. 作者大概覺得,數學已經有一套既定的規則,剩下的人只需要透過操作這套規則就能得到答案。這種就是典型的只會出一張嘴,光是操作這套規則就能玩出各種喪心病狂的花樣,他什麼都不懂

      刪除
  2. 這篇文章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同意的部分是去中心化的文科教育,在有著標準答案的文科教育中
    最重要的精神與思想都是無法被學生給深刻體會的
    回想國高中時期,每次總是會有題目在問作者的心境,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我總是回答錯誤......
    但這代表我對國文不用心,或者體會不深刻嗎?
    非也,本人在任何作文考試或比賽幾乎都能拿到最上等的成績
    但是遇到這種揣測作者的思想與心境題目仍是完全沒轍
    因為我總是從不同的角度與高度去看待這些事蹟
    我也一直對這方面的"正確答案"有所質疑
    畢竟誰都不可能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去問作者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再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
    而是你看了這篇作品你有甚麼樣的心得與感想才是最重要的
    制式化的考題限制了我們的思想,束縛了我們的手腳
    等到我們畢業之後又批評我們沒有羽翼,不能飛翔

    不同意的部分是"這社會不能沒有任何頂尖的人選擇念文組"
    這裡我理解的"頂尖"是數理智商高的人才
    我認為頂尖的人就應當進入理組為社會服務
    這不是一種義務,但可以是一項責任
    因為推動科學進步,只有"頂尖"的人才能辦的到
    但文組不同,文類的造詣或許能因為高智商而有所加成
    但體悟道理的心境,想要抒發的心情,我認為才是創作的根源
    即有心,人人都可能創作出驚奇偉大的作品

    回覆刪除
  3. 「要如何判斷是否有學會只要透過單純的考試就可以測驗出來」

    否,任何一個理工科的人都知道,考試考得好不代表理解。公式會用就能考高分。如果你覺得公式會用就叫學會的話,那就跟一個人很會背年代是沒什麼兩樣的。尤其是物理跟數學,從有能力處理數學運算到理解數學運算對現象本質描述的體會,沒有經年累月的練習與敏感度是無法達到的。

    「以工廠的思維來想想看就知道投資在生產物理學家的難度比經濟學家或是社會學家來的低」

    這點完全暴露你的無知,我不知道經濟學家或者社會學家需不需要做實驗,你的文章並沒有透露,這個對你有利的論點你都沒提到了,我當然可以合理假定不需要。做研究最燒錢的一定是實驗,先不說那好幾十億美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與總耗資超過100億美元的瑋柏太空望遠鏡,哪個科學實驗不燒錢?一片晶片就好幾十萬,STM掃一次就好幾千,而且科研結果還不見得可以立刻用得上(例如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任何應用嗎?)以工廠思維應該是很難吸引投資者的。再退一萬步來說假定資源都無虞,當物理學家的難度依舊很高。你前面比較的是頂尖人才,我就必須拿頂尖的標準來論述。你自己也說物理學很深奧,要有本事以學術維生,已經不是投入多少的問題,有時候跟先天的智商有關了。物理學作為一門硬科學,其標準是很嚴格的,之前的底子沒有打好,有一些觀念還不了解,就沒有可能讀懂下一個層級的東西。這些都還好,學術主要在於創造知識,這件事情天份佔比很重,等於是重新發明加減乘除捏!

    「既然文組的本事這麼高,那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薪水卻這麼低? 」

    你前面完全沒提到文組的本事啊,你提到文組難如登天而理組簡單投資,這完全是因為你資訊不對等以及錯誤的對比而產生的判斷。而且你完全沒有舉出實際的「文組本事」的例子,你就算舉出一個總統或者法官也好,但你沒有。
    再提到前面的錯誤對比,你用高中以上的思維來看高中的歷史,並對此做出解釋。卻沒有用同等級的高度對物理做出解釋,牛頓運動定律真的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嗎?實際上也並非如此啊,你如果去看牛頓的原著,並非像教課書上那般輕鬆寫意欸。牛頓的諸多考量,實驗上的、幾何上的、都極度複雜,一個圓上面有十幾條輔助線,弄得跟聖誕樹一樣,你還要把每一條長度算出來欸。那三大運動定律是經過複雜的甚至痛苦的嘗試與分析還有站在伽利略的結果上才歸納出來簡單的式子,你避而不談,因為你不懂,所以錯誤的把文科深刻的部分與理科簡化的部分做對比,得出的結論當然有偏誤,不能信任。

    「頂尖文組人士式創建制度的人,他們有能力把制度或是規則給譜寫出來」

    你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是一樣有偏誤。
    科學家一樣是創建制度的人,只不過是自然科學的制度。

    「我要提的答案就是去中心化的文科教育,文科教育不是理性科學,不會有任何的標準答案」

    理性科學有標準答案沒錯,但是理性科學就是中心化嗎?在做研究的時候一樣是開放性的問題,跟你描述的一樣。我們在物理系的訓練甚至說所有科學的訓練都告訴我們要質疑答案、質疑結果,這才是實證科學的精神,而且幾千年以來都是如此,由此可見你論述的矛盾。前面才說文科人才需要涉略很多領域,後面卻直接顯露你根本沒做功課,這個能叫做涉略很多領域嗎?這看起來就是你只生活在你自己的舒適圈,跟本沒有踏出去跟別人交流過。而且這根可不可證偽有什麼關係,沒有一個科目有真正意義上的標準答案,就算是科學也只是目前為止最合理的解釋。可證偽的科學是實事求是的,不會像你一樣根本沒做功課就亂比較,前後邏輯矛盾,你這樣叫人怎麼相信?

    回覆刪除
  4. 還有,之所以會讓你有理科都是加減乘除的錯覺,是因為數學跟物理是高度成熟的科學,結構嚴謹、邏輯自洽。因此才造就現在的工業技術與方便的公式。會需要長時間累積還要看一堆書那就是根本連知識都講不清楚、定義不清楚嘛,所以才要靠經驗來幫助啊。

    回覆刪除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