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商業電影發展的困境



也不知道是第幾次聊這個話題了,每次聊到這件事情總是輕輕帶過,似乎沒有真正的好好討論過到底台灣電影為什麼在當前的環境很難真正獲得甚麼突破或是進步,並且如同先前那篇文章討論到的問題一樣,在充斥著幼稚角色和低能劇本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有辦法繼續存活。

我們來破個題,答案就是崛起的中國,原因我們後面慢慢聊。台灣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之後開始經濟起飛,這問題當然是有關於當年美國扶助第一島鏈的歷史因素,並且為了對抗共產紅潮而選擇釋放的技術和資金,先是日本而後就包含台灣在內,於是台灣就在那個年代開始進行所謂國民黨口中的台灣經濟奇蹟,其實不過就是美國殖民政策中的一環而已,而那段期間的發展確實帶來台灣的富有。相較於中國於90年代正式開始的改革開放,導入自由競爭體系的經濟模型,台灣算是在這個進度上面大概領先有20~25年,當然這也包含大眾電影的製作及行銷經驗。

我記得90年代的時候,台灣雖然沒有很多知名的商業電影,不過幾個有名的導演早就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像是楊德昌和侯孝賢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另一個問題是這些導演所導的都不是甚麼商業電影,而是藝術電影,所以那怕他們在國外得了一個又一個獎項,台灣的商業電影還是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經驗不足。很快的商業電影幾乎在台灣絕跡,但是另一種東西卻在台灣蓬勃的發展,那就是偶像劇,台灣偶像劇自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大量的產出,那是個累積經驗的年代,到了海角七號重新讓台灣電影出發之後,可以發現市場中還是存在著幾種完全不同的商業電影。首先第一種是打著台灣電影的招牌,卻完全不思考怎樣才會長進的爛電影,這一掛的電影就是以豬哥亮為演員,導演有可能是葉天倫或是邱瓈寬之流,這類電影就是完全瞄準台灣市場,在這塊上面幾乎是不管中國市場的,第二種電影就是比較走品質的路線,像是魏德聖、李烈等等這些在市場上就是一方面討好觀眾,另一方面也要獲得一定程度的進步,這種程度的電影雖然主打還是台灣觀眾,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放棄中國市場,最後一種商業類型的電影就是以偶像劇的結構去製作的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比較多,在這裡不舉例,但是這類電影會把中國市場的比重放得比較高。

雖然市場中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商業電影,但是主要的創作能量還是以第三種為主的電影存在,而這種電影可能早就不太適合台灣應該要有的水準,畢竟自從兩千年以後的偶像劇本身的結構就沒有太大的改變,市場也是越來越小,那問題又再次出現就是為什麼在這種市場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這些電影還是不斷的推出? 當年台灣的偶像劇曾經大舉進攻過中國,在十數年前的台灣戲劇是有一定水準和競爭力的也在當時的中國獲得一定程度的成績和迴響,我還記得那個年代的中國明星還必須要會台灣腔還會比較吃香,這總得來講就跟我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發展時間有關,台灣比中國在經濟上有優先的起步,自然而然在電視或是電影類戲劇文化的發展也會更多一步,而在後來中國追上來的情況下,台灣的產業正好處於一個需要突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當中許許多多的台灣產業發現可以橫向移植到中國去,就像是大家所熟知的紡織業、製造業到高科技製造業都一一移到中國的同時,那些文化工作者也是這樣到中國去,用過去在台灣那一套方式繼續發展。

但問題又回到台灣消費者身上,就是為什麼明顯落後於台灣時代的文化產品,大多數消費者還會願意接受? 這問題其實就是必須回到台灣的美學教育上面,基本上台灣大多數的民眾在學校的時候並沒有受過美學教育,這裡所談到的美學教育其中包含了視覺藝術、音樂或是戲劇等等不同領域的美學,受到美學的影響多半是大眾傳媒開始的,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偶像劇、電影或是唱片上面,而這些領域的問題剛剛已經談到,他們刻意放慢台灣的發展速度,試圖跟中國之間取得一個市場上的平衡,而他們也確實做到這一點,而且相當的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自十年前左右開始發展文創,試圖用這樣去刺激整體市場,希望能夠喚醒另一波對於文化的重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類的文化園區和展覽,品質暫且不論,但某一個程度上來說是成功的,這些投資確實帶來了一些台灣年輕人對於美感的改變,但這幾年看起來也到了極限,難以寸進。

我曾經多次在蠹酸齋中寫道,台灣目前卡住的是純藝術的發展,因為這邊過不去,所以導致整體無法繼續發展,這些所談到的東西包含大家最愛聊的電影,也同時包含電視劇、遊戲甚至是漫畫等等都與純藝術有關,這邊所談的純藝術或許過於空泛,用更直接的方式來講就會是文學和藝術,大家都知道台灣多半的民眾其實不喜歡閱讀,就算閱讀也不會選擇文學作品來閱讀,這十年出了一個以漫畫視覺來寫作的九把刀,就被那稱不上是甚麼文學界大老的人一陣批評,但這些所謂的文學界大老誰的書又是真正有水準的作品呢? 多半這些文學界大老很多不過就是當年黨國份子之一罷了,要講起真正的對於文學上的實力,我乾脆去念一些翻譯的經典文學作品都比較好,說白了台灣沒有所謂的文壇,作家或是詩人工作也不受到大眾的尊重。


美學教育是重要的,前幾天我與幾個朋友聊天,聊到日本戲劇的配樂為什麼會有大量的古典樂而且水準品質還相當不錯,結論是從小學開始的音樂課是不馬虎的在聽那些音樂,因此有一定辨別音樂水準的能力,並不是從商業音樂開始學習如何聆聽音樂。這點其實讓我滿有感觸的,畢竟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台灣的美術課、音樂課或是體育課都被拿去考英文數學物理,很多基礎都沒有打好,甚至連基本的東西都沒有學過,這也是為什麼到現在台灣的文創會卡住的原因,不過也正因為文創發展受限的關係,才會發現到這個問題有多麼的嚴重。真正要解決台灣的電影、電視、遊戲、漫畫等等的產業的困境,我覺得還是要由消費者本身下手,如果消費者不去攝取一些過去不會去碰的東西,像是經典文學、非單純的商業電影的話,整個生態是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的,就像是那些低能展覽一樣,事情只會繼續下去。
台灣商業電影發展的困境 台灣商業電影發展的困境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10:55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