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產業無法起飛?


每次到了暑假就會有一堆國際級的大電影要上映,像是甚麼復仇者聯盟、玩命關頭或是哈利波特這類的大製作、超特效或是極度刺激的商業電影會上映,當然也會有甚麼很不錯的藝術電影會上映像是最近下女的誘惑等片。於是許多看完這些電影的朋友就會開始各種反觀國片,就開始發出各種不平之聲,各種數落台灣的電影作品,並且開始感嘆台灣的電影總是沒有野心。

自從海角七號以後,似乎台灣人又對台灣電影有了很大的信心,希望自己的電影能夠拍出屬於自己的人文環境氣息,並提倡本土歷史和想法,有著浪漫情懷的電影作品,於是我們之後又迎接了幾部還不錯的電影之後,就是用一種奇怪的豬哥亮電影或是低俗的喜劇片開始遞補上來,在最近更有一部電影因為用了一個作弊的女學生,導致人民開始拒看(我也拒看,所以也請各位不要提這部電影或是那個人,你們可以用兩百女來代替),但有多少人想過好萊塢的機制是怎樣運作的? 為什麼他們一方面可以出產高水準的電影,一方面又可以出產高產值的電影?

因為台灣電影市場跟美國比起來很小嗎? 事情並不是這麼單純的定位問題,而是整體產業有沒有建立。舉例來說以美國那種超級大的發行商(像是福斯、環球、華納和迪士尼這種等級)來說,假如他們一年發行的電影有10片,首先要做的是決定有哪幾片是要賺錢的,這是甚麼意思? 基本上商店電影的檔期是這樣看得,從四月底開始到六月底是暑期檔,這些時期的電影都會是些甚麼復仇者聯盟或是片商知道會大賣的電影,而一年當中的另一個大賺錢的時期就是聖誕節期間,從11月底到12月底,這些時期會上很多片商認為可以大賺錢的電影。而那些片商寄予厚望的電影都在這個時間點會上映,通常佔十片裡面的一到兩片,這些電影的投資都非常巨大,多半都是超過好幾個億美元,同時票房收益和其他授權收益都是極其巨大的回收,因此這一兩片的電影會是片商的收入主力。同時這些片商也會有3~4片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持平的,只要最後結算的時候不要虧本就好,但這通常還是有許多的困難性存在,但在這裡我們就當作順利達到持平的目標。可能有人馬上就要問剩下的五片是怎樣了? 很簡單,就是通賠,從一開始片商就沒有抱甚麼希望在這些電影上面,只要能夠賺點人進戲院就好了,賺錢甚麼的還是太難了。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那為什麼不乾脆就發那些會賺錢的電影就好了?那些賠錢的電影是為了甚麼? 這就是人家能夠是電影產業的原因,因為那些失敗的經驗可以讓賺錢的電影更賺錢,舉例來說如果一年只發行兩部電影,那請問一下,演員、編劇或是劇組人員要怎樣生活? 沒有一開始就打算賠錢的電影,要怎樣讓等級一的導演、編劇、劇組工作人員能夠逐漸打怪升級? 那些賣座電影是需要穩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是需要訓練的,於是那些不被寄予厚望的電影就成為一個很好練兵的地方。除此之外,那些本來就打算賠錢的電影也可以拿來嘗試新的題材,試試看新的賣座大片中可以新增那些元素? 可能是同性戀? 弒母? 惡女或是其他比較少人敢去碰的編劇題材,如果獲得良好的迴響的時候,就有機會逐漸在暑期或是聖誕檔慢慢把這些受歡迎的元素加進去。

也就是說,所謂的電影產業並不是單指一部電影的經濟模型,而是以一年或是數年的計畫為模型做一個整體的規劃。在那樣的產業計畫中,所有的編導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定位,雖然在這樣的體制之下,並沒有一定品質的自由創作,但是大家都有飯碗大家都能拍電影,大家都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戲院當中。

而台灣的情況是,雖然我們有許多的製片人和公司,但是由於資金的問題,我們通常做的事情是個別電影製造一個經濟模型出來,舉例來說可能是賽德克巴萊自己本身就要達到收支平衡,或是我的少女時代本身就要能夠至少不虧之類的,這意義是那怕出品或是發行的廠商有多個出片計畫,但是都想著每部電影彼此之間是獨立的,沒有產業整體的概念。這樣一來就會讓整個產業區近越來越保守,最後就變成滿街跑的豬哥亮和低俗爛喜劇,因為那些特別好賺錢,因此也不能怪甚麼電影公司,不過是因為這些電影在市場上特別吃得開,有一定的票房基礎。但我們假設台灣的電影公司有錢,我也並不認為他們會希望有電影是賠錢來練兵的,我們看看自己的所屬的公司就知道,只要哪個部門開始虧錢,老闆就開始裁撤人員或是想辦法改組,都沒有想過那些失敗所賺取的或許不是錢,而是更為重要的產業經驗值,有了這些失敗的經驗值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好品質的作品。


短視近利嗎? 不,台灣還是有很多有理想的電影人,這幾年台灣電影的品質有逐步上升的跡象,我看得出來產業中的人想要引領一些風潮讓市場有些不同,希望觀眾能夠跟著做一些些許的改變,讓台灣的電影繼續走向更多元更複雜的題材。但情況就是事情沒有任何的變化,所以我們還是回到了所謂的懷舊上面,這個既保守又穩賺的題材上面去,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到最近那部新上的國片都是圍繞在這個議題上面,這其實顯示著台灣的電影市場有多麼保守,或者說台灣的投資人有多保守。


談到創作,總會有許多的失敗和嘗試,台灣不是做不來甚麼高深的劇本和電影創作,只是需要擁有失敗的機會,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部偶像劇叫做愛殺十七,當時勇敢地讓女一成為最邪惡而且淫蕩的劇情讓我當時還是嬰兒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打擊,也心想這部偶像劇有機會突破所有的小情小愛格局,開創出另一條劇情道路,結果是很慘淡的收視率把所有創作者再次打回保守的小窩中,多年以後相同黑暗風的青田街一號依然是得到一個不怎樣好的結果,台灣不是做不出來,只是需要有更多人願意去以更大的格局觀去看這些創作領域的經濟模型,如果每次小說、電視或是電影都是一個專案經濟模型,那或許等到西元三千年,我們依然在懷念我們的高中戀愛。
台灣電影產業無法起飛? 台灣電影產業無法起飛?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9:11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