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主猜測這篇文章大概又要害我被罵了,今天想要聊的對象是許多年輕人最崇敬的國片導演魏德聖,這個導演幾乎是不能被批評的,但是我就是必須那麼給他說上幾句。
前陣子魏德聖的新片52HZ上映了,題材非常的冷門,魏德聖的勇氣敢在台灣搞音樂劇電影也實在讓人驚嘆,不過慘澹的票房事實卻擺在血淋淋的桌子上,於是有人訪問魏導這件事情的看法,當時他表示自己已經看開這件事情,已經很滿意有這樣的成績,會把下一個目標放在拍攝台灣三部曲上面,同時說了這三部曲的預算,數字是嚇死人的十億元,並且補了一句這不過是好萊塢B級片的預算。
說真的我不明白為什麼魏德聖每部電影的預算都要放得這麼高,好像一定要把格局弄得很廣很大,然後就會有一群鄉民在底下各種吹捧這才是歷史電影應該要有的樣子,台灣就是缺乏這樣有格局的電影人物等等。其實齋主大概在十年前也曾經這樣想,不過只要腦袋轉一下就會發現這想法真是大錯特錯。
台灣其實過度崇拜那些看起來很大的東西,舉凡從實際的大型建設開始,似乎只要哪一個政黨上台就必須要做出極大型的建築物或是交通設施,這樣才是一種國家地位和力量的象徵,那種民生建設也就罷了,多半還是跟台灣本身的經濟條件有關,但是連電影都這樣要求,會不會有點太多了?
好萊塢的電影市場是瞄準全世界的,因此在主要商業片(像是漫威的英雄電影、哈利波特或是預算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的),這種金額的電影除了美國以外只有崛起中的中國能夠試試看有沒有這樣的心臟去玩這樣的投資,即便有這樣的心臟也沒有這樣優秀的製片會良好的運用這些資金,好萊塢基本上是一個電影工廠,這類大型的商業片會有製片、監製、編劇、導演或是大牌演員等人相互制衡,為的就是確保電影能夠賺錢,但即便如此還是偶而會出現強卡特這種虧到媽都不認識的電影。
所謂的B級片電影並不是太好定義,不過大致上就是電影放來研究市場和給題材讓劇組練兵,如果偶而能夠賺錢當然是很好(像是安納貝爾的預算不過600萬美金卻擁有超過一億的票房),這類特例並不能夠說明B級片是可以賺錢的,事實上多數B級片反而是虧錢的,預算是從賺錢的那些大型商業片當中的利潤拿來拍更多的電影,相反的好萊塢的商業模型是建立在那些賺錢的大型商業片上面。
這套邏輯無法適用於台灣,就算魏德聖認為他的電影預算是B級片,這是實話,但卻欠缺在B級片上面的商業大片來支撐這些B級片有可能的失誤,所以以台灣電影的發展來說,是沒有辦法跟好萊塢那種以多部電影支撐出的經濟模型相比較。
有個問題並不在大多數人了解的範圍,台灣電影的市場在這幾年逐漸被做起來,開始有了些投資人願意開始投資台灣電影,不過沒有太多,用最簡單的說法是每年台灣投資人願意投資的金額可以想像成是一個定額,在這個定額裡面過去那些大家最不喜歡的小清新、小文青電影如果可以拍個5部,那魏德聖的電影只要任何一部就可以把其他人的預算都吃完,並且不會有機會去找到別人願意出資,小清新的製作班底並不是不會拍大片,而是這類電影可能較能同時完成自我實現和商業價值,但就這樣慢慢地去找中國投資人,最後甚至變成中資較多,總而言之,拍這樣的大片最後是否有替台灣電影得利,齋主感到懷疑。
魏德聖的電影齋主也看,真的要說值得讚賞的地方大概只有題材比其他人勇敢,但是編導功力真的支撐不了這類大片,從海角七號中間奇怪的情感轉折、賽德克巴萊對於原住民信仰的描述不足就已經十足的出現問題,就算只談論劇本的KANO很明顯在贏得台灣冠軍的那個時間點開始就像是另外一部電影似的,再到這一次的52HZ又過度挑戰。我認為台灣需要更多像是魏德聖的人敢勇於挑戰那些歷史題材和冷門電影,但這不代表有著台灣意識的人就要無條件的去支持,更不能利用只有魏德聖願意拍本土歷史題材就這樣綁架所有台灣人的感情,大多數人必須要了解並不是那些小清新小確幸小文青的台灣電影就不屬於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魏德聖的高預算電影對台灣真的好嗎?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8:17
Rat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