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國家特別喜歡開大車蓋高樓



話說齋主有個標準,就是看那些國家替偉人立雕像越多,或是有越多不切實際的大型建設或是大型活動,代表這個國家的自卑性情越強大,通常也都還沉浸在一種威權式的自慰幻覺當中。

例子有很多,去過一趟俄國就知道當年沙皇和蘇聯為了凝聚民心和製造優越感,搞了多少個文人藝術家的各式雕像出來,幾乎塞滿了莫斯科跟聖彼得堡。研究一下19世紀的法國歷史就知道法國人有多懷念拿破崙所帶來的榮耀光芒,從拿破崙三世上台開始到1900年搞了五次的世界博覽會,搞了一大堆的大型建設,包含最知名的艾菲爾鐵塔都是自卑的建設之一。只不過現在換成中國在發展,當然以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也搞了各式各樣的奇妙建設,從各地都有的大型高塔和山寨遊樂園都可以看出中國人極度想要證明自己在世界文明有一席之地

這些國家都在那些威權當政或是威權思維還在的時候搞了很多這樣的事情,或許認為這樣的思維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當我仔細一看台灣的時候,卻發現很多台灣人還陷入這樣的思維當中

每當台灣在選舉的時候,底下的群眾都會希望候選人可以拿出各式各樣的政見,這類的政見實在太多,包含各式的年金政策、補助政策或是教育政策,但是在所有的政策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那些大型建設的政見,在台灣的大型建設又是以交通建設最為受到歡迎,尤其是在家裡門口蓋捷運就是特別有票的政見,其次像是甚麼文創園區、轉運站甚至小的活動中心都好,就是不能沒有看不到的建設(像是下水道就不行)

崇尚大並不是件奇怪的事情,在過去國立編譯館的教材當中就特別強調所謂的十大建設,甚至在考試當中經常出現要全民去把十個建設通通背下來,似乎大型建設才是政府的正道似的,其他小型政見和那些看不到的無形制度都不重要,就這樣的慢慢所有人都喜歡高大上。

不相信嗎? 想想幾乎所有的台灣政黨都會以大型的建設當作自己的政績,像是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高速鐵路或是各種捷運,看看朱立倫光一個捷運就剪綵多少次? 為的是甚麼? 不就是民眾喜歡這種大型建設嗎? 一方面這種東西看起來就覺得有做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讓自己的家裡的房價提高,真是多贏的結構,再看看20年前台北101剛開始動工的時候,哪家媒體不是吹得像是台灣終於有一座地標建築,之後落成以後101幾乎成為全台灣人的精神指標,只要有外國人來台灣必定帶他們去看,必定認為這就是所謂了不起的建設。

許多人都忽略掉了,有些大型建設根本就不是自然會出現的建設,而是人們過度膨脹的動機所建設的大型建設。交通建設也就罷了,畢竟這類建設本來就不會真正賺錢,為的只是讓兩地的空間得以拉近,藉此看能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方式,看看那些轉運站、文創園區為什麼總是蓋得像是百貨公司? 為什麼政府不願意自己跳下來做? 一方面是因為沒有錢做,另一方面是經濟模型根本支撐不起來,就算是台北101也面臨過財務危機,這種建設的維運成本是超乎所有民眾的想像的,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有這類建設,所以政府只好蓋多一點不用管有沒有損益兩平的交通建設。


這種特質嚴格說起來每個國家的人都有,不過是因為沉浸在一些威權的榮光當中,就像是當年蘇聯建國時的第三國際紀念塔一樣,是個讓全民凝聚的標誌象徵,到今天這些過去的威權象徵或許都成為了觀光景點,不過我們若要認真思考這背後的意涵,就會發現多半是為了民族情感或是膨脹的開發中國家心態而生的。

有玩過經營類型遊戲的人就能理解,每當遊戲經營到途中就開始可以多了可以蓋世界奇觀的選項,但這些選項的成本非常高昂,相較於在那個時間點就選擇如此高成本的建設,不如多蓋一點基礎建設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不過所謂的基礎建設就是你我身邊生活中所看得到的東西,這些東西要拿來說服大眾是個建設實在太困難了。

我還記得當年柯文哲上台的時候曾經說過台北不再需要甚麼大型建設,當時被很多人批評是不想要好好建設台北市,但柯文哲上任幾年以來證明說的沒有錯,台北市不是缺新的大型建設,而是將舊有的建設給更加完善化,用更小的成本去完善那些當初大型建設在附近規劃上的漏洞,讓大型建設的價值更加完善的利用,換言之大型建設如果沒有小型制度和建設是無法真正完善,或者在經濟模型上也是不會賺錢的。

在許多的名嘴或是政治人物口中都會說出這類的大型建設可以帶動周邊發展,他們說得沒有錯,許多經濟建設上確實可以帶動周遭的發展,只不過在那個時間點來看遠遠比不上投資小型建設。

若是仔細觀察目前台灣人的思維,除了建設以外也都是期許有些大的東西,像是許多人最愛的台積電就是一例,尤其最近台積電的市值超越了INTEL更是讓許多人都感到高興。不過這就讓我想起先前黃國昌所說的一句話,當時被罵得要死,就是如果可以選擇寧可要一千家捷安特也不要一家台積電,這句話連我這種討厭黃國昌的人都必須認同這句話本身說的沒有錯,但那個時候可是受到大量的民眾謾罵。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台積電是台灣的重要經濟支柱,這句話本身沒有錯,卻忽略掉了這樣大的支柱會需要多大的力量去支撐,為了維繫這根支柱我們又花費了多大的力氣去犧牲我們的其他利益?台灣需要建立的是小規模帶有特色的品牌,而不是大量生產拚低單價和高技術的電子業,雖然目前沒有辦法,不過逐步的轉型是絕對必要的,這種大品牌思維繼續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而這樣的思維也不只發生在台積電上面,自從魏德聖出現談自己關於電影的夢想以後,或許真的感動了不少人,於是魏德聖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導演瞬間變成全台灣人都願意去支持夢想的導演。由於他的夢想是台灣應該要能夠拍出高成本的歷史大片,於是賽德克巴萊和KANO就隨之登場,許多支持的人也花了錢進了戲院,但無論如何從經濟上的角度來看,魏德聖的大片就是回不了本,不斷不斷的消耗台灣的電影產業能量,甚至有業界的人認為他就是隻裝在黃金罐頭裡面的爛魚。

真實的話是台灣的市場撐不起這種成本的電影,但是大多數人擁抱著一種巨大的夢想,希望台灣可以有這種大片,就像大多數人希望台灣有些不切實際的建設和想方設法都要維繫台積電的心沒有差別,只是電影的回收比起其他來說很快就可以看到,就是撐不起來。在魏德聖的大思維底下卻阻礙了許多小片預算的空間,一部大片的預算抵了十部小片,那到底哪一個划算?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玩過RPG遊戲的經驗,每個人都有著想要打王或是吃高等怪的夢想,於是想盡辦法不惜血本的去打王和吃高等怪,花費許多力氣終於勝利之後,如果算一算各類成本,包含經濟、時間和人力之後,其實未必有去打自己等級的怪物來的快,甚至很多時候擺明就是虧的,靠著一股夢想撐著繼續打,這離聰明早已十萬八千里遠了。

台灣需要的是從小地方開始,就從大眾最愛討論的市容來說,許多人總是覺得政府的建築或是民間企業的建築醜陋,卻不在乎自己家中的擺設、家門口的樣貌甚至是自己的穿著是否讓自己滿意? 又或者只是自己隨意開心就好,把檢視的目光放在他人身上就好? 成天在意台積電能否帶動經濟發展,卻沒有思考過以台灣來說根本養不起這種大型的電子業,看看歐洲國家帶有特色的各類小品牌,就以去年全聯患的那個鍋子品牌為例,台灣的技術水準並不差到哪裡去,為什麼凡是想到品牌皆是要創立大品牌呢?

再看看電影產業,中國的電影預算極高,大片也多,但那些大片連基本的編劇導演功力都不夠,更何況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 有看過中國那種花大成本拍出來的爛片就能知道電影經驗並不是選擇拍大片就會比較多的,相反的台灣需要大量的小片來完整建立產業,看看歐洲小國每年產出的小片品質也高,但成本卻是比大多數人希望的電影低多了。

只要理解其實台灣人在過去經濟發展快速的情況,到今天的時代即可望證明自己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我們可以從大量新聞喜歡討論的台灣之光作為切入,就可以發現這不是一種單純的崇尚高大上,而是一種對自我過去的自卑感,但就我看來,以台灣的經濟、民主和各類發展來說,我們完全不需要自卑,甚至早就不需要證明甚麼了。




自卑的國家特別喜歡開大車蓋高樓 自卑的國家特別喜歡開大車蓋高樓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10:03 Rating: 5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