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儒腐說:速食、公式和懶人包





傳聞有個剛入國軍的小伙子看著老班長在拔草,於是就問老班長說從軍的意義是甚麼? 為什麼到了老班長這樣的資歷還是在拔草? 而為什麼他一個菜鳥也能拔草? 老班長說我拔草的時候就是想著拔草,刷油漆的時候就想著刷油漆而你這樣的菜鳥拔草的時候想著被兵變,刷油漆的時候想著長官視察,這樣當然不同。於是菜鳥聽了以後深受感動,於是之後就簽了志願役,決定一生效忠軍旅,因為這跟佛學的小故事實在太像了。 當然這故事不過是我胡亂編的,我想要討論當我們做出一些行為的時候,背後支撐的意念或是內心想的是甚麼?

前幾個月台灣媒體新聞出產了一篇藝術消息,該新聞內容是表達驚訝,因為羅斯科的一幅作品黃與藍賣出14億台幣,但畫面上只有藍色和黃色方塊,大家也知道這些記者互相都亂抄新聞,於是還會有記者寫出這連小孩都會畫的一張作品,為什麼可以賣這麼高? 想當然這種新聞下面就會有一堆網友留言說藝術就是洗錢或是有錢人的玩物,最後罵完幾句以後就跑了,連想都沒有想過要理解看看這幅小孩子好像都能畫的藝術品,到底價值在哪裡?

羅斯科 黃與藍

電腦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網路確實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更大的差異是我們總是以為我們的時間可以更有價值的運用,包括連吸收新知都是,所以我們好像上網GOOGLE查了維基,然後看了幾個懶人包就能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後一群網路上的鄉民就這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了解了問題,但都沒有人想過要就那個懶人包再去深入? 這真是無比可悲的現象,但或許網路時代會帶來這樣的變化是無法避免或是改變的,也或許在上一個時代,那些懶人包是以其他的方式存在的,但想一想這似乎是從我們的更早的時候就這樣教的。

還記得以前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總是會教著課本上面的內容,但課本上面的內容並不是全部都會強調,老師總會特別強調公式和結論,有的教科書還會再結論的地方刻意的粗體字,深怕讀者沒看到這重點,看起來是好心,但也讓我們喪失了真正閱讀的能力(連我的網路文章都發現粗體的情況比較多人願意讀),讀了很多重點之後老師會強調公式的重要,重要的公式推導連老師都覺得煩,大概只會做一次,然後可能連老師都不太了解那公式背後的意涵,就叫大家把公式給背好,然後都沒有人想到未來有一天電腦會把所有公式都背得滾瓜爛熟,然後錯誤的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我想大多數的人沒想過這問題,也根本沒有思考過這問題。

知道答案或是結論固然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東西在於思考的過程,在學校當中就受那些沒有被粗體字畫粗的文字,有些是推導的過程,也有些是靈光的來源,更有些是作者從其他知識領域中所得到的不同啟發,但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好像甚麼都不重要,只有那最後的粗體重要。然後大家就把中間的東西都忘光,反正考試也不會考,老師也從來不覺得那些東西應該多教,反正家長也只在乎那些粗體。最後我們就帶著這些思維長大,然後看著網路上面的長篇文章,不斷的找尋到底有沒有作者的結論或是強調的重點,至於那些中間的過程全部都忽略。

懶人包文化或是背公式,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是一種對於知識或是智慧的藐視,只在乎如何使用而不去追求其本質意義是甚麼,很容易就變成滿滿公式的無知者,看似行善這個社會,但等到某一天當那些公視推倒或是思考過程出問題的時候,整套價值觀就徹底崩壞。是的,當我們去了解到社會變遷的過程,會發現人類的知識文明是一層一層疊起來的,一旦中間的某一個環節出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建築在他之上的東西都要一一調整,好問題來了,整天背公式和懶人包的人有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存活嗎? 從根本性上來說,這種變化會讓死背書的人死去,然後更慘的是許多懶人包本身的資料就有問題。

羅斯科 1938 



羅斯科的東西並不是隨便畫的,羅斯科早期的作品是屬於超現實主義的範疇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本篇封面一般的方塊畫作,經歷過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之後配合榮格心理學及佛洛伊德學說之後慢慢走向潛意識的神祕主義創創作,最後才走向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方式,也獨樹一格所謂的巨型方塊畫作,但如果仔細觀看這些畫作的細節,會發現這些並不是單純的方塊,而是一層一層的油彩堆疊混和的結果。問題是如果是只在乎公式或是懶人包的人看到這些畫作,在不了解羅斯科過去的情況下,當然很容易下一個無比簡陋的結論,要知道每個傑出人物的結果都有他們的過程,在重視結果之外,我們也應該多去了解那些思考的過程。

羅斯科40年代的作品
酸儒腐說:速食、公式和懶人包 酸儒腐說:速食、公式和懶人包 Reviewed by 子迂 on 晚上9:20 Rating: 5

1 則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